一、关于本书 #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心理学
作者:罗伯特·戴博德
简介:本书以经典名著《柳林风声》作为故事的背景,讲述了主人公蛤蟆先生在历经生活的波折之后陷入了抑郁,并在朋友们的建议下去做心理咨询的故事。书中提出了三种“自我状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进而让我们可以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
二、内容分享 #
2.1 “我抑郁了” #
本书以经典名著《柳林风声》作为故事的背景,讲述了主人公蛤蟆先生在历经生活的波折之后陷入了抑郁,并在朋友们的建议下去做心理咨询的故事。就像獾的评价一样,在此之前蛤蟆一直是一个“软弱”、“不安分”以及“愚蠢”的人,而他也终于因为自己的疯狂行径付出了代价,生活变得一团乱麻,自己也陷入虚无的内耗之中。
“时间在他面前蔓延,如同没有路标也没有尽头的沙漠,每天的生活只剩空虚,人生的意义无处可寻。”
后来,当蛤蟆第一次进行心理咨询并被心理咨询师“苍鹭”问及当下的感受时,他发现自己好像从未正视过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一直以来,他都只是任由潜意识驱使着自己去做出一系列反应。
“蛤蟆并非故意表现得那么愚钝。和许多人一样,他从未有意识地用这样的方式来看待过自己的情绪,所以很难用语言来形容,更别提对别人说了。实际上,他已经下意识地运用了很多行为上的策略,成功地逃避了对自我的认识。他从没有对自我分析感兴趣过,所以还真不知道该怎样描述内心的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时常听到周围的人以或开玩笑或认真的语气对我说:“我抑郁了”,就好像“抑郁”已经成为了当代年轻人在高压环境下共有的心理问题。如何与自己的负面情绪共处、如何理解并控制自己的行为模式,是当下大多数人所欠缺的课题。下面分享的内容,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2.2 “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 #
在蛤蟆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苍鹭提出了三种“自我状态”,从而可以更好地帮助蛤蟆找到抑郁的原因。
- “儿童自我状态”
- “父母自我状态”
- “成人自我状态”
什么是“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的,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你一定知道在刚出生时,我们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快乐、悲伤、恐惧等)。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正因为这样,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具体的情形和场景因人而异。”
“原生家庭”是现在网络上特别火的一个词,人们常用“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作为当下一些行为的解释,大家之所以会这样正是因为“父母”的行为是决定我们“儿童自我状态”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当然,人生后面阶段的许多其他事件也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但这些最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所以我们无法否认也无法忘记它们。”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与自己的过去和解,并在当下活出独立的自我呢?首先,我们要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你自己的关键线索。”
“我们成年后的许多行为,都是从童年学来的。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
“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它们,无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自己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就像所有好问题一样,答案会让你产生痛苦的自我觉察。越是能帮助你深入自我的概念,也越容易引发激烈的阻抗。因为这些概念最容易打破我们的心理平衡,它们最有可能带你走向深层的蜕变,而这个过程往往是痛苦的。”
以书中的蛤蟆先生为例,在童年时,他总是受到严厉的父母的打压,这也造成了在他长大之后,总是喜欢去炫耀以博得更多的关注,并且习惯于去讨好别人。
“他总是为这为那训斥我。他会用非常不满的眼神看着我并叫我的大名说:‘要我跟你说多少遍?不准这么做!’他总是在批评我、责备我,慢慢地我也会认为,他永远都是对的,而我永远是错的。也许是我太渴望得到他的爱了,就会犯傻,做一些傻里傻气的举动。”
“父母若是严厉挑剔,这个孩子就必须学习如何应对他们,他会将自然行为调整为最能适应现状的行为。”
因此,蛤蟆从他的童年学会了“顺从”和“取悦”这两种行为模式。
顺从:“如果你被迫顺从某个人,就意味着你不与他争辩。你照他说的去做,而且同意他的想法。” -> 成年后的行为:忍气吞声。——“他总觉得如果别人知道他生气了,他就会受到惩罚。结果就是他吞下了怒火,却化成了内疚。”
取悦:“他们对我的所作所为从没有满意过或被打动过,所以我就放任自己用浮夸和愚蠢的行为来博得他们的关注。” -> 成年后的行为:爱炫耀。
在深刻地理解了造成自己这些行为模式背后的原因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思维惯性,以“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态度看待自己,而不是一味地埋怨“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当再次触发类似的行为模式时,我们要学会用更加理性的头脑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便是成长。
“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什么是“父母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指我们成年后的行为模式表现得像小时候的自己,而“父母自我状态”则是指我们表现得像自己的父母。
“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记住,他们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人,因此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父母自我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以我自己为例,小时候的我总以为自己能活成和父母不一样的样子,可随着年龄不断增大,却越来越发现自己的一些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之中原来早已深深地烙印上了父母的影子。我的父亲的优点是自律、开明、爱学习,缺点是浮夸、自大、爱吹嘘;我的母亲的优点是温柔、细心、勤劳,缺点是爱计较、爱嚼舌根。而反观现在的我,性格越来越像是父母的结合版,既继承了双方的优点,也保留了对应的缺点。当然,我也有一些独属于我的特质,因为我们并不完全是父母的复制品。
“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虽然父母对我们的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或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什么是“成人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困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成人自我状态”是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应当尽力去追求的状态,当然,在成功的人生里,这三种状态都是必需的。
2.3 什么是真正的“情商” #
最后,本书给出了一种关于“情商”的解释,与我们常见的理解不太一样,书中的说法包含了更多的层次,我觉得很有意思:
“情商的意思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还能掌控它。你也能看出来,这和智商完全不是一回事。”
“高情商的人是怎么样的?概括而言,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另外,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但也许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如同一个曾被殖民的国家重获自由一样。这当然没错,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情商比较低的人,包括但不限于喜欢独来独往、以自我为中心、说话没分寸等等,为此也吃了不少的苦头。而关于如何提高情商的方法,目前还在探索中,希望在未来能够找到一套成熟的解决方案……
三、心得体会 #
本书提出了很多心理学的理论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但就像书中所说的:“这些理念不是用来给人贴标签,攻击羞辱别人的。它们只是用来理解行为的方法,尤其是理解我们自己的行为”。在今天,大家似乎都非常热衷于给自己和别人贴标签,只不过以前是流行看星座,现在变成了看 MBTI 而已,然后我们就会在潜意识里刻意按照自己幻想的人格去行动,就像是给自己套上了一层思想枷锁。我们学习心理学理论,不是为了限制自己的可能性,而是应该利用它们来帮助自己察觉不好的行为并做出改善,否则就是缘木求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