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本书#
《悉达多》
文学
作者:赫尔曼·黑塞
简介: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悉达多”的印度贵族,少年时的悉达多为了探寻人生的意义而踏上了旅程,一路上,他遇到了沙门、佛陀、美妓、商人以及船夫,在历经生活的波折之后,他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本书不仅是一部寓意深刻的文学小说,同时也是一部优美的诗歌,其语言中满载着对宗教和哲学的思辨,值得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二、内容分享#
2.1 启程#
在故事的开头,作为一名婆罗门(印度的贵族阶级),英俊年少的悉达多从小便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他虽在物质上富足,内心却总是感受不到幸福和平静。于是,为了求道,悉达多便和好友乔文达一起背井离乡,以沙门(苦行僧)的身份踏上了修行之路。
“所有人都热爱悉达多。悉达多令所有人喜悦。所有人都对他兴致勃勃。可是他,悉达多,却无法让自己喜悦,无法让自己略有兴致。他在无花果园的玫瑰小径上漫步,在幽蓝的树影下静思,在救赎池中每日洁净身体,在芒果林浓荫匝地处献祭。他优雅完美的举止讨人欢心,令人赏心悦目,可他心中却并无喜悦。梦境侵袭他,无尽的思绪从河流中涌出,在繁星中闪耀,自太阳的光辉中洒落;当祭祀的烟火升腾,《梨俱吠陀》的诗句弥漫,当年长的婆罗门和智者的教诲不绝于耳,悉达多的灵魂悸动不安。”
2.2 苦行#
在这段作为沙门的经历中,悉达多以饥饿和疼痛磨炼自己,并因此学会了等待、思考和斋戒。可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悉达多逐渐意识到,“为了吃苦而吃苦”绝非是寻道的正确方式,只有切身去体验、去历经红尘,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禅定是什么?什么是脱离肉体?斋戒是什么?什么是屏息敛气?那不过是逃避‘我’,是暂时从‘我’的折磨中逃出来,是对生命的虚无和痛苦的暂时麻醉。”
“意义和本质绝非隐藏在事物背后,它们就在事物当中,在一切事物当中。”
临走之际,他们见到了世尊佛陀乔达摩,悉达多于是上前交流自己的想法——“佛陀是通过探索、求道、深观以及禅修从而获得认知和彻悟的,绝非仅凭法义就可以修成正果。求道之路,并非是为了寻找更好的法义,而是为了摆脱所有圣贤和法义,独自去收获答案。”乔达摩表示尊重和祝福。
“佛陀的法义或许并非其最宝贵最神秘的东西。佛陀的彻悟纪事才是无法言说、不可传授的珍宝——这恰恰是他现在要去经验的,他现在才刚刚开始去经验的。”
“我不再苦修。我要拜自己为师。我要认识自己,认识神秘的悉达多。此刻,世界隐匿于他的周围,他孤单伫立如同天际孤星。此刻,悉达多比从前更自我,更坚实。他从寒冷和沮丧中一跃而出。他感到:这是苏醒的最后颤栗,分娩的最后痉挛。他重新迈开步子,疾步前行。”
2.3 入世#
远离沙门生活之后,悉达多跃入红尘,开始去经历和体验这极尽声色的人间。
“他渴望生活在世人中,他已在林中待了太久。”
悉达多向名妓迦摩罗学习何为“爱”,他放纵自己的欲望,将爱当作艺术经营,任由自己坠入欲望的深渊。
“情爱可以乞得,可以购买,可以受馈,也可在陋巷觅得,却唯独不能强夺。”
“不付出情欲就难收获情欲。”
“她教导他,爱侣在交欢后不得倏忽分离。彼此仍要相互赞叹、抚慰。这样,双方才不会因过度性满足,而产生厌倦、落寞,产生辱弄或被辱弄的不快感受。”
“我就像你。你也谁都不爱——否则你怎会将爱当作艺术经营?像你我这类人大概都不会爱。如孩童般的世人才会爱。这是他们的秘密。”
悉达多也向商人迦摩施瓦弥学习经商,可他只是将这当作一场游戏。他用赚得的钱让自己过上了奢华的生活,也花费了大量的钱财去帮助身边的穷人。可后来,他将自己的财富看到越来越重,他深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之中,甚至开始去赌博,只为了让自己这早已麻木的心再次感受到刺激。
“他似乎总在生意上游戏,从不全情投入,生意从来也无法牵制他。他从不担心失败,从不为损失烦忧。”
“时常,他感到内心深处有一个垂微的声音在轻声提醒,轻声抱怨。轻到几乎无从捕捉。他开始在某些时刻意识到自己正过着荒谬的生活。所有这些他做的事情无非是游戏。这游戏令他快活,偶尔让他愉悦。但是真实的生活却擦身而过,无法触及。如同一个人在玩球,他同他的生意以及周围的人玩耍。他冷眼旁观,寻得开心。而他的心,他存在的源泉却不在。那眼泉十分遥远,渐渐消失在视线之外,与他的生活无关。几次,他为他意识到的这一切感到惊恐。他希望自己也能满腔热情,全心全意地参与到孩子气的日常行为中。真正地去生活、去劳作、去享乐,而不只是一位旁观者。”
“随着日进斗金,他也沾染了世人的幼稚和胆怯。而他羡慕世人。他越和他们相像,就越羡慕他们。他羡慕他们拥有,他却欠缺的对个人生活的重视,羡慕他们强烈的快乐和恐惧,羡慕他们为不安又甜蜜的幸福感而不断坠入爱河,羡慕他们不懈地爱自己、爱女人、爱他们的孩子、爱名望金钱,羡慕他们热衷于诸多盘算和祈盼。他无法效仿这孩童般的快乐和愚蠢。他学会的,恰是他最难接受、最蔑视的东西。”
“世俗将他囚禁。情欲、贪欲和惰性,以及他最蔑视、时常嘲笑、视为最愚昧的唯利是图俘虏了他。他拜倒在钱财下。赚钱于他不再是游戏和琐事,而是枷锁和负荷。自沙门时代在他心中终结,悉达多便开始了这种赌钱和珠宝的游戏。起初,他心不在焉、略带戏谑地效仿这世人的风俗,如今却难以自拔地沉溺其中,成为嗜好。”
终于,在一次伶仃大醉之后,悉达多终于醒悟过来,自己的容颜已变得苍老,自己的内心也从未获得过丰盈和平静,这尽情放纵的生活就好像是梦中的一场闹剧。他最终选择离开这一切,再次踏上新的旅程。
“尽管他跟随沙门、乔达摩、他婆罗门的父亲习得的学问,诸如节制地生活、思考的乐趣、禅定的习惯,以及那关乎既非肉体亦非意识的永恒之我的秘密知识,仍长久地留在他心中,但许多已覆没,蒙尘。如同陶匠的旋盘,一经起模便长久旋转,随后却渐渐倦乏,停摆。悉达多灵魂的苦修之轮、思想之轮、分辨之轮长久旋转着,依旧旋转着,但它已渐缓,松动乃至接近静止。如同濒死的树干因潮气侵袭、注满而腐朽,世俗和惰性侵入并充满悉达多的灵魂。它不再轻盈,反而疲惫、麻痹。同时,他的感官却活跃起来,它学到许多,体验许多。”
“每逢他从不堪的迷醉中苏醒,在卧室墙上的镜中窥见自己业已衰老、不再俊美的脸,羞愧和厌恶就袭上心头。接着,他继续逃遁,逃到新的赌局中,逃到性和酒的麻醉中,之后再回到敛钱的冲动里。在这荒诞的轮回中,他疲惫不堪,衰老而虚弱。”
“惊醒后,他感到自己被深深的悲哀包围。毫无价值,自己过着既无价值又无意义的生活。了无生气,他没有得到任何珍贵的、值得保留的东西。他孤单伫立,空洞得如同岸边遇难的破船。多年来,他没有崇高目标,没有渴望,毫无进取。他贪猥无厌,餍足于可怜的嗜好!多年来,他一直在浑然不觉中试图且盼望成为世人。可他的生活却因为他怀着别样的目标和忧虑,远比那些孩童般的世人更加不幸和贫穷。”
2.4 出世#
历经红尘的洗礼后,这世间再没有什么东西能诱惑悉达多。不同于之前的沙门生活——通过刻意的苦修去压抑欲望从而抵御诱惑,现在的悉达多获得了新生,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认清了什么是“恶”。这也印证了悉达多决定远离沙门生活时的想法——只有先入世,方能出世。
“他想,我的人生之路确实古怪曲折。少年时,我只知神明和献祭。青年时,我只知苦修、思考和禅定;我渴求梵天,崇拜永恒的阿特曼。壮年时,我追随忏悔者生活在林中,漠视肉体,忍受酷暑严寒和饥饿。之后我又奇迹般地与佛陀和他至高的法义相遇,关乎圆一世界的真理如血液般在我体内奔涌,但我又不得不告别佛陀及其伟大学说。我跟迦摩罗学《爱经》,跟迦摩施瓦弥学做生意。赚钱又输钱。我学会养尊处优,满足肉体。我失去精神家园,荒疏思想,忘记圆一。不是吗?在这漫长曲折的路上,一个男人成了孩子,一位思考者成了世人。然而这条路又十分美好,然而我胸中之鸣鸟尚未死去。这是怎样的路!为重新成为孩子,为从头再来,我必须变蠢、习恶、犯错。必须经历厌恶、失望、痛苦。可我的心赞许我走这条路,我的眼睛为此欢笑。”
“现在悉达多也明白,为何他作为婆罗门和忏悔者时,曾徒然地与自我苦斗。是太多知识阻碍了他。太多神圣诗篇、祭祀礼仪,太多苦修,太多作为与挣扎!他曾骄傲、聪敏、热切,总是先行一步,总是无所不知,充满智慧,神圣贤明。他的“我”在他的圣徒气质中、傲慢中、精神性中隐藏起来。在他自以为用斋戒和忏悔能扼杀“我”时,“我”却盘踞生长着。于是他终于清楚,任何学问也不能让他获得救赎,他该听从内心的秘密之音。为此他不得不步入尘世,迷失在欲望和权力、女人和金钱中,成为商人、赌徒、酒鬼和财迷,直至圣徒和沙门在他心中死去。他不得不继续那不堪的岁月,承受厌恶、空虚,承受沉闷而毫无意义的生活,直至他最终陷入苦涩的绝望,直至荒淫且利欲熏心的悉达多死去。他死了。一个新的悉达多从睡眠中苏醒。这个新生的悉达多也将衰老,死去。悉达多将消逝。一切有形之物都将消逝。可今天他还年轻,还是个孩子。今天,他是快乐崭新的悉达多。”
后来,悉达多来到了一条河边,遇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船夫。他们在河畔过着简朴的生活,每日对着河水悟道,悉达多的内心终于找回了宁静和愉悦。
“我渡过千万人过河,他们将我的河视作旅途中的障碍。他们出门赚钱、做生意、出席婚礼或去进香,而这条河挡了他们的路。船夫要帮他们迅速渡过障碍。对于这些人中为数不多的四五人来说,河水却并非障碍,他们凝神听水。同我一样,河水在他们心中圣化。”
“他永不停歇地向河水求教,首要的是学会抛弃激情和期盼,不论断、无成见地以寂静的心、侍奉和敞开的灵去倾听。”
“他看见河水不懈奔流,却总在此处。永远是这条河,却时刻更新!对于河水来说只有当下。既没有过去的影子,也没有未来的影子。”
“我领悟到这个道理后,认出我的生活也是一条河。这条河用幻象,而非现实,隔开少年悉达多、成年悉达多和老年悉达多。悉达多的前世并非过去,死亡和重归梵天亦并非未来。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
2.5 轮回#
多年之后的某一天,悉达多曾经的恋人迦摩罗带着他的儿子,在机缘巧合之下和悉达多相遇了。面对自己儿子的顽皮,悉达多无可奈何、进退两难,在对儿子的爱面前,他多年的修行仿佛都变得无用,这不禁让他想起多年前自己离家出走时父亲的无奈与担忧。世间之事,有如河水,轮回不止。
“悉达多开始意识到,孩子带来的不是幸福安宁,而是痛苦忧虑。可是他爱他,宁愿忍受爱的痛苦和忧虑,也不愿接受没有他的幸福和快乐。”
“的确,他从未忘形地热恋一个人。从未全然忘我地去为了爱做蠢事。他从未爱过。他认为这是他与孩童般的世人的根本区别。可是自从儿子出现,他悉达多却成了完全的世人。苦恋着,在爱中迷失;因为爱,而成为愚人。而今,他感受到生命中这迟来的强烈而奇异的激情,遭苦难,受折磨,却充满喜悦,获得新生,变得富足。他切实感到,对儿子盲目的爱,是一种极为人性的激情。它或许就是轮回,是浑沌之泉,黑暗之水。同时他也感到,爱并非毫无价值。它源自天性,是一种必需。爱的欲望该得到哺育,痛苦该去品尝,蠢行该去实践。”
“记起年轻时曾如何迫使父亲答应他出门苦修,如何同父亲告别,如何离家,之后又再未回去。难道父亲不是为他受苦,如同他现在为儿子受苦?难道父亲不是再没见到儿子,早已孤零零地死去?这难道不是一幕奇异又荒谬的谐剧?不是一场宿命的轮回?一切未受尽的苦,未获得的救赎都会重来。苦难从未改变。”
故事的最后,悉达多已然迟暮,在历经一生的波折之后,他终于收获了人生的智慧——要活在当下,要耐心地、充满热情地感受和度过平凡的每一天,接受世事的无常和变化,只是以全部的爱去体验和感受这个世界。
“此刻,悉达多不再与命运搏斗,不再与意志作对。他的痛苦已然止息,他的脸上盛放喜悦。他认知了完满,赞同事件之河,赞同生活的奔流,满是同情,满是喜悦,顺流而行,融入统一。”
“审视世界、解释世界或藐视世界,或许是思想家的事。我唯一的事,是爱这个世界。不藐视世界,不憎恶世界和自己,怀抱爱,惊叹和敬畏地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三、心得体会#
悉达多的求道之路,不仅是他追寻自我、探寻人生意义的成长之路,也是我们许多人生活经历的缩影。
自少年时起,我便被中学的老师和长辈们规训着,“以拼命学习为荣、以贪图享乐为耻”的价值观深入当时的我心中。那时的我整日埋头苦学,只为取得一个好成绩,与周围的许多同学相比,我时常显得木讷和呆板。这便是我的“沙门”时期。多年之后,我才逐渐明白,自己除了学习之外,在人生的许多课题上还欠缺许多。这一时期的经历让我明白——“苦行与放纵一样,都是对生命的片面理解。真正的觉醒,在于超越二元对立,在痛苦与快乐、欲望与超脱之间找到平衡。生命的真谛,不在于极端的否定或追求,而在于在流动中觉知,在矛盾中领悟。”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开始了新的生活。与“沙门”时期不同,各色各样的新鲜事物涌入了我的世界,我努力奋斗过,但也时常沉迷于舒适和享乐。随着毕业季来临,面对前途未卜的未来,我开始感到焦虑和迷茫,总是在深夜辗转难眠。那时的我既无法脚踏实地、心平气和地将全部精力投入学习,也无法再像之前一样心安理得的玩耍。这便是我的“入世”时期。这一时期的经历让我明白——“既不能尽兴地沉沦,又无法自律地醒着,在今天,管这叫“内耗”。无论往左还是往右,只要彻底,只要心无旁骛,都能得到内心的自由。唯独徘徊的人最痛苦。”
此时此刻,刚读完这本书的我,是一名初入职场不太久的新人。在工作的磨砺中,初出象牙塔的我终于遭受了社会的“毒打”,吃了不少亏,但也成长了不少,也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一时期的我,可能还算不上走到了悉达多的“出世”阶段,但也确实开始更多地去探求自己内心的想法和追求。与学生时期相比,现在的我少了一点拧巴和内耗,更关注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不爽就是不爽,远离让自己感到委屈和难受的人和事之后,才逐渐发现自身视野和环境的局限性),更专注于个人能力的成长和心态的成熟。这一时期的经历让我明白——“上帝借由各种途径使人变得孤独,好让我们可以走向自己。走向自我,本质上是一场孤独的旅程。在追寻自我的道路上,我们开始审视内心真实的渴望,不再盲目迎合外界的声音,也正因如此,与他人的共识越来越少。每一次自我的觉醒,都像是在与过去熟悉的群体告别,独自向着内心的方向前行。”
在故事的最后,悉达多和船夫一起过上了平淡而又简单的生活,每日劳作、沿河悟道。在这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他们总是遇到不少赶路的旅人,他们视河水为障碍,一心只想着赶快渡河,却忽略了脚下河水所蕴含的智慧。世人总是在乎和追求结果,却往往忽略了“量变产生质变”的关键就在于积累“量”的这个过程。河水教导我们——“不要赶路,要感受路。不要想着度过这个坎就好了,生活本就是无数个坎。若总是对困难苦大仇深,便也失去了感受生活的机会。”
感谢《悉达多》,书中所蕴含的大彻大悟的智慧,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也收获了许多深刻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