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不知不觉间,从硕士毕业到现在已经工作两年出头啦!在这两年中,我不仅收获了专业技能上的大幅成长,更为宝贵的是经历了社会的“毒打”之后,我更加明白了现实社会的运行逻辑,懂得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最近,我恰好在网络上看到了一些博主关于职场话题的分享,结合自己的经历,感受颇深。本文将对这段时间自己关于职场的一些思考和感悟记录一二。
二、服从性 vs 主体性#
我们先来看一个场景:
面对领导不合理的安排,有人会据理力争,与领导争得面红耳赤;而有人则表面答应,心里却想着能做多少算多少。
在上面这个场景中,哪种人的“服从性”更高?
答案是第一种人的“服从性”更高。
为什么呢?——喜欢吵架、争执,是因为他们真的想把事情做完,并以此获得对方的认可。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才能实现对自身价值的确认。
然而,事实上是你越希望得到上级的认可,上级就越不会轻易地给你,而是需要你自身的产出达到一个非常大的量级之后才会给你好处,从而让你对这种奖励机制产生依赖感,并继续卖命地付出,以此来实现上级的管理目的。
这里顺便聊一聊公司的升级机制,有些时候升级所带来收入上的提升其实可能也没多少,但这种升级的感觉是令人着迷的。这种与人竞争的感觉,以及成功上位后的荣誉感,能够让你持续超量地付出。能够持续地晋升当然是好事,但也需要仔细甄别和反思,这种“突破感”究竟是个人能力的真正成长,还是只是别人为了更好地榨干你的价值而给你设置的一个机制而已。
什么样的人服从性不高呢?
答案是“主体性”强的人。
“主体性”强的人,往往能轻易看透事情的本质,明白什么对自己重要、什么不重要,但是这一类人却不以反驳和争辩来表现自己,即态度上从不反驳,都是顺着领导的话说,但是不保证交付结果。
“主体性”强的人,往往可以从多维度的成就中,获得对自身价值的认可,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某一两个群体的评价。除此之外,他们还会根据市场的风向和需求不断地校正自身的行为和动作,从而始终保持自身在就业市场上的高价值性。
相比之下,“主体性”不强的人,即“服从性”高的人,大多心里脆弱、内核不稳,个人的思想体系立足于外界的评价体系,而不是自己内生出来的智慧,不是自己主动求取和思考的结果。
如何平衡好“服从性”与“主体性”?
从公司的角度来说,自然是更喜欢“服从性”高的人;从个人角度来说,肯定是“主体性”越强越好。
个人认为,做人做事不能太走极端。“服从性”过低,做事太不靠谱肯定不行;但是“主体性”过低,又很容易将自身的能力价值绑定于他人的言语之上,太容易被拿捏,从而让自己陷入自我怀疑的内耗之中。
我目前的做法是,对于有利于自身能力成长的事情,就用尽全力好好干,保持高“服从性”,这无论对于公司还是个人来说都是双赢的;而对于一些重复性的杂活,则保持高“主体性”,在保证不出大问题的前提下,就水一水也无妨。
三、头衔 vs 现金#
“工作就是来挣钱的。”——不要沉陷于得到了一些所谓的 title 的自我满足中,只有真正能够拿到手的利益才是真的。有些时候,一些看似善意的“夸奖”和“吹捧”,有可能只是上级进行管理的一种低成本的手段而已——不用支付更多的报酬,却能让你更加卖力地干活。
如何甄别领导是在利用你还是真的对你好?
答案是“论迹不论心”。人心太复杂了,不如直接看他是怎么做的,是给到你真正的利益,还是只是一些无用的“小红花”。
评判一份工作的好坏真的就只看钱吗?
有一种情况除外,就是当下的这份工作非常有前景,以及你在这份工作中所能收获的成长在市场上的价值很高,那么你为了更长远的发展,可以舍弃当下的一些小钱,去换取一个今后能挣更大的钱的机会。
四、选择 vs 努力#
“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现在大家都已经听烂了。但有一个问题是,我们一定要先百分之百保证方向的正确性之后才去努力吗?
人总是会有合理化自身行为的倾向。有些时候,我们觉得当下的方向不好而不去努力,有可能只是我们为自身的懒惰找的借口而已。对于有些人来说,就算上帝给他们指了一条明路,他们也能和上帝杠一会儿。
如何破局?
答案是“试”。先让自己行动起来,先试一试,一定不要拖延,在前进的过程中再不断地校准自己的方向。有些时候,当你没有亲身去经历一些事,去获得一定的认知之前,你是不可能知道下一步应该走向哪里的。另外,做成一件事情是不需要你什么都懂的,“不要等一切都准备好了再开始行动”。
五、总结与展望#
两年的华为生涯,除了专业能力的提升之外,在这种混沌的职场环境中不断地质疑、思辨以及求证的过程,也是对个人心智的一种磨炼。通过这一段经历,我更加清楚了“我是怎样的人?”、“我的核心诉求是什么?”以及“为了实现目标我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需要舍弃掉哪些东西?”。
最后叠个甲:本文纯粹是有感而发,个人认知水平有限,文中观点仅代表个人看法,各位就当看了个乐子吧~